海工裝備或成中國第二個造船業
2013-08-13 07:46:20 來源:《國企》雜志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前景:風浪重重
盡管近兩年中國海工裝備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均有所提升,但實際上跟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不可忽視,主要表現為:產業發展仍處于幼稚期,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依賴國外;基本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配套能力嚴重不足,核心設備和系統主要依靠進口,尚未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制造能力。
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能源需求不旺盛,導致世界各油氣開發企業積極性不高,加上船東的資金狀況非常不理想,造成國內海工裝備市場價格低迷、付款條件惡化、企業承接訂單的首付款比例極低,甚至出現零首付。“海工產品的單價都較高,動輒幾億美元,而且產品建造周期長,項目建造過程中船廠需要墊壓大量資金,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各企業均設法通過高成本的融資和完善買方違約貸款來緩解資金壓力和風險?傮w看來,海工產業已進入微利時代。”王宇航表示。
更重要的是,“從2012年中國船企的接單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低端海工產品所占的比重仍然較大,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自主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且基本局限于淺海裝備;在較為高端的海工產品中,利潤空間最大的配套設備、水下設備制造基本被國外供應商壟斷。我國企業在海工領域的施展和利潤空間均極為有限。”王宇航說。
一位分析師在分析中集來福士業績時透露,其依賴進口件較多,只能建造船殼賺個安裝費,“以現在鋼結構的價格來看,毛利率只有5%~7%”。
根據中船協披露的信息,面對海工裝備領域新設計產品多、高難度產品多、生產技術準備周期不足產品多等情況,部分企業進入后,就開始暴露出技術力量缺乏、研發能力薄弱、生產技術準備緊張、設計工藝修改頻繁等問題。“由于目前主要的訂單來自海外,如果任由這一局面發展下去,將對中國海工裝備整體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于近期編制發布了《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3年版)》。該指南將海洋平臺及浮式儲油卸油裝置用大容量發電模塊研制等十大系統和設備,海洋工程數據庫研究開發、潛水器標準體系研究等共性技術和標準,列為重點研究方向。該指南還提出了“十二五”后3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40余個重點科研方向,旨在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大幅提升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中國海工產品價格較低,利潤空間較小。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中國無法突破技術門檻,很多時候只能淪為外國企業代工廠。”倪濤認為,中遠船務不應該在這條道路上持續走下去,應該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他表示,中遠船務轉型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敢為人先。2009年,當中遠船務啟東海工基地已經開始交付產品時,不少企業才剛剛注意到海工領域。所以中遠船務的海工產品,大多數在填補國內空白,甚至是世界上的首制產品。“希望1號”由于采取了圓筒型平臺數字化模擬技術和浮態建造技術和實現了“殼、舾、涂”一體化及100%無余量模塊化建造模式。該產品比同類國際產品建造周期提前了6個月。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完成海工高端產品的“交鑰匙工程”。
然而,技術創新并非一日之功。在這種狀態下,對于海工裝備制造隊伍的迅速壯大,不少業內人士心情復雜。“一方面,從業者增加有助于這一戰略產業迅速做大。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盲目進入也為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中船協分析說。中遠船務總經理王宇航也表示了自己的憂慮:“目前,國家是鼓勵發展海工裝備產業的,因此相關部門應從政策上加強引導,不要讓相關企業一哄而上,避免出現類似修船業和造船業那樣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幾家海工裝備制造先行者也呼吁稱,希望國家制訂出臺海工生產行業準入強制性標準,形成產業“準入制度”,保證產業的發展質量,提高海工企業競爭能力。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目標、產業規劃、發展定位,加強政策引導,建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統籌規劃,切實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和協調作用,避免出現新一輪類似修船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狀況。